推进“一带一路”要遵循客观规律——访全国政协委员、中联部原副部长艾平
本报记者;陈建萍 2017-06-13期05版
采访全国政协委员、中联部原副部长艾平,是因为在一次调研座谈会上发现他的观点很有独特性,可能因为一辈子从事对外交往工作,所以看问题站在国外的视角就会给人不一样的启迪。两个小时的畅谈之后,记者发现艾平最为强调的观点是要遵循客观规律,不管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,还是“一带一路”下中非产业对接,有过北京知青赴陕北插队经历的艾平告诉记者,“对政府官员来说,‘一带一路’倡议的本质是,在吃透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,为企业合作改善条件,打破瓶颈,而不是越俎代庖;对企业家来说,要下点功夫,研究人家的国情和战略,找到双方利益汇合点与实现形式,赔钱的事不能干,哪怕有国家补贴,总之,要实事求是。”
企业“走出去”是“水到渠成”
谈到盛行一时的“国际产能合作”概念,艾平表示,“不管提法是否准确,最宽泛的理解就是企业‘走出去’,这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,因为要全球配置资源拓展市场。企业‘走出去’既包括劳务和产品通过贸易方式对外输出,也包括合作建厂等生产性投资,这都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,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”对于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操碎了心,艾平不客气地说,“真正产能合作的主体是企业,政府要做的就是服好务,搭平台,多做锦上添花的事,条件不成熟不能逼着企业去,还是要市场运作,最后要有经济效益。”艾平举例,如投资项目选择,一般地说,“要想富、先修路”,但修得过早,“大通道”也会变成“大空道”,投资长期难以收回。
艾平还提到,推别国的产品“走出去”和自己的产品“走出去”是完全不同的层次,别国的产品“走出去”我们只能赚一点微薄的加工费,实际上就是人员的劳务费,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,所以在全球分工中才能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,而只有自己的产品“走出去”,我们才能谈到利润。艾平建议,对于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产业,“走出去”肯定是第一选择,只有“走出去”,才能根据所在国的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和创新,一点点积累和成长,以中国的体量拥有大批适用技术和人才,西方国家慢慢就难以和我们竞争。
海外合作要立足东道国需求
艾平的外交生涯基本没离开非洲,他给记者讲述了许多中国企业刚进非洲水土不服的故事,譬如不知道工程有监理、进度按合同来,还是大会战的做法,工程队进场先拉一集装箱的二锅头等等。“上个世纪90年代,我曾问一位毕生从事中非农业合作的专家,中非农业合作有什么教训?专家的回答是‘最大教训就是没弄清楚非洲是怎么回事就急急忙忙进去了,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办法就是照搬国内做法’。”艾平深以为然。
艾平还指出,中国现在很多人没有做好当大国的准备,当大国不能只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着想,还要为全世界人民着想,也要给别人留口饭吃,找条出路,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。艾平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就展现了高风亮节和大国风范,其重点首先是关于“共同建设”的倡议,显示中方关心对方,了解对方的根本利益和需要,在项目安排方面主动对接对方发展战略,支持其发展重点。“推进‘一带一路’倡议的关键,是增强合作意识、加强调研意识,既然是合作,就要商量,要加强同对方的沟通,理解对方的考虑、思路、意愿,必要时甚至要善于妥协、交换。在推进过程中,要认真研究每个国家的特点、历史文化、所处的发展阶段、推行的发展战略、面临的瓶颈等,不能急于求成,不是简单的上项目。”艾平告诉记者。
中国发展道路更贴近非洲实际
艾平曾任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,埃塞俄比亚被称为“非洲的中国”,一直致力探索独立自主的建国道路,正是在这里,艾平才开始认识到中国发展道路对非洲国家的意义。“当时埃塞俄比亚总理要求他们的外交官转变视角由内向外看,看看自己的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,面临什么样的历史和任务,从而在国际上寻找学习的样板,并提出,‘中国对我们来讲最难得的是他们怎么从1949年发展的,这个经验只有在中国找到,这是中国向我们提供的最宝贵的东西’”,这段话对艾平影响至深。
据悉,非洲国家独立后,曾有过一段红红火火的日子。当时,世界银行有钱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代表西方给予非洲大量援助,时至今日,曾与非洲一样落后的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,非洲却仍在艰难度日。“非洲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?我觉得,依然是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,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。”艾平很有信心,“西方往往将其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人,中国平等待人,通过自力更生和加入全球增值链加快发展,形成独到优势,‘一带一路’中的‘五通’既可发挥我国优势,又满足合作伙伴迫切需要。中国的发展道路更适合非洲国家的国情,我们要对非洲人民有信心,帮助他们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