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的有什么,应该包括两层含义,一是有什么样的商会?一是商会内部有什么?前者是类型,后者是内容。
世上先有的企业,企业和企业家多了,才有的商会。有什么样的企业和企业家,也会有什么样的商会。从商会类型上看,商会大致分为两类:一是行业性商会,一是地域性商会。
行业性商会注重的是“业缘”,地域性商会注重的是“地缘”。地域性商会又分为本地商会和异地商会。比如“北京河北企业商会”、“北京山西企业商会”、“北京安徽企业商会”等,就是那些远离故土在京创业的各地商人之家。
古有晋商“守信不欺”、徽商“信义为先”、鲁商“敦厚质朴”、粤商“冒险犯难”、闽商“积极进取”等商帮文化,如今地域性商会传承并革新了旧商帮文化,形成了新时代商帮文化。
而行业商会会员在一起,具有价值“共识”和文化上的“认同”,黏性极高。不同的行业虽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魅力,但行业文化延绵不绝、历久弥新。
行业性商会“重业不重籍(籍贯出身)”和地域性商会“重籍不重业(行业)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如果“地缘”加上“业缘”,就会变成“合作伙伴”、“专业市场”、“产业集群”。
例如:成立于1901年的温州商会(本地商会),成立了服装、眼镜、纺织品、家具、合成革等25个直属行业商会;北京福建总商会(异地商会)先后成立了茶业、纺织服饰、水产农特产、食品调味品、木业家具、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商会;一些全国行业性商会也在地方省市建有分会,使其成为行业商会的省市分会。
无论是行业商会的“行业文化”,还是地域商会的“商帮文化”,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,注定会走得更远,无数个会员互动就会产生无数个1+1>2的效果。
那么,商会内一般有什么呢?一是商会的“有”是对应商会资产的“无”,商会的“无形资产”远远大于固定资产,是商会最大的财富,有时要靠几届会员持续接力发展和不断积累,属于核心竞争力范畴。
商会以“轻资产”生产智慧型服务型产品,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的特征;二是商会的“有”是对应企业家的“需”,属于企业家“私人定制”的团体升级版,或会员心愿达成的“集中采购”,商会的机构设置、制度机制等出发点均源于企业家需求;三是商会的“有”是对应商会秘书处的“实”,秘书处是商会的执行机构、服务主体和策划运营中心。
例如,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秘书处设有:办公室、宣传部、会员部、商务合作部、公关外联部、法律维权部、公益慈善部等七个部门,除了办公室外,部门设置完全按会员“需”处设、从“实”处做。
商会因需而生、因需而变、因势而行,企业加入商会,具有认同和共识,选择的是一种“文化归属”和“集体定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