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在极其困难及不确定的情况下,中国经济仍获得了6.7%的增长,2017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也相对乐观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指出,这一轮经济企稳集中在房地产、基建等领域,用天量的信贷推动投资,这是中国经济至今未能改变的增长逻辑。
然而,大国的崛起,依旧要靠实体经济的强大,这需要金融体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。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,关键何在?
4月,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(ExEd)中心主办的“北大光华高层管理论坛|实体+金融:创新2017”上,嘉宾们给出了自己的思考。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徐信忠教授:
我认为目前有三个关键点:第一,在人类历史上,钱的泛滥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,资本成本从来没有这么低过;第二,不管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,任何银行都必须清楚,钱不是国家的,而是老百姓辛苦了一辈子,三万、五万存在银行里面的;第三,法治社会很重要。一旦没有法治,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困难。只有走向法治,问题才能迎刃而解。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唐涯教授:
要真正支持实体经济发展,不在于出台什么样的政策,而是要用市场的力量让企业自由生长,给它相对平等的融资环境,这关乎整个金融市场的结构调整,以及金融政策的发展方向。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颜色教授:
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融资困难。通常情况下,国企会找国有银行投资;大多数创新型企业可以靠PE、VC活得潇洒,所以“创新型企业融资难”并不存在。真正融资难的,是介于国企和创新企业中间的民营企业,特别是正在向高端迈进的小型传统制造。颜色教授指出:“对于这些企业来说,要想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持,企业本身一定要有绝活,这是根本问题。“
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:
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信贷市场的不健全。问题的本质是,在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,中国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更多地站在了弱势群体的一面。结果就是除了黑社会,没有其他人敢再放债。当这个债权关系妖魔化之后,一个正常的信贷市场就没办法建立起来,更何谈金融体系?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国家要恰如其分地保护放债人的利益,把债权人的利益至少放到跟债务人同等甚至更加优先的位置上,扎扎实实地保护起来。
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:
银行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评估,他们只能够抓住一个硬通货——房子。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力量。很多企业借助大数据,把结果控制变成了过程控制,对于信用评估是一个重大的帮助。所以我们讲金融创新,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由大数据所支持的新金融。有了这些数据,我们就能明确用户画像,对信用的评估更好更准确。